十全大补穴——补气血,调阴阳,体虚之人终极配穴,不需辩证适合小白学习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7:44    点击次数:141

十全大补针是利用五土居中的原理,平衡阴阳、调和脏腑,提高脾胃功能,补充后天之本。适合家中的老人,在无痛状态下全方位的调理内脏功能,强心,补肾,保肝,健脾胃。同时,降胃气,降肺气,升肝气,使人体内气血循环通畅,最终达到人体阴阳五行的平衡和谐,使整个脏腑功能得到巨大提升。用十全大补针,长期给老人进行调节后,可以达到惊人的效果。使人容光焕发,精神饱满,食欲大开。对于那些老弱病残,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效果十分显著。

一、十全大补万能针方适应症:1、全方位的调理内脏功能,强心,补肾,保肝,健脾胃;2、平衡阴阳,调和脏腑,促进全身气血循环;3、可作为日常保健;在调理病情当中能够产生很好的疗效;4、对于老弱病残免疫力低下的人群,效果尤为显著;5、提高脾胃功能,促进排便功效,调理便秘,减肥;6、调节全身气机,通经脉,调气血,平衡阴阳,调节失眠;7、调节妇科,男科等问题;在十全大补万能针方基础上,视情况增加配穴,可调理其他更多疾病。

图片

二、十全大补针共20针(又称孝顺针)

中脘、下脘、气海、关元、双天枢、双大横、双滑肉门、双外陵、双强肾穴、肝穴、脾穴、心穴。降胃气,降肺气,升肝气。

①引气归元:中脘、下脘、气海、关元。②肠胃双向调节:双天枢、双大横。③腹四关通调气血:双滑肉门、双外陵。④调心、肝、脾:心穴、肝穴、脾穴。⑤加强补肾:双强肾穴⑥肝升肺降、脾升胃降降胃气、左升右降

三、十全大补针的定位和取穴方法1、定位方法(上8下5旁开6)腹部取穴实操方法(一定要心到手到)腹部取穴时,要病人平躺!上腹寸:先找到心蔽骨(中庭)和神阙连线距离,平分为8份(即定为8寸),中点是中脘,中脘--神阙平均分成4份,每份叫1寸,这1寸也不同于同身寸,叫上腹寸。关于心蔽骨,也叫剑突,这个点叫剑胸结合点,就是剑突和胸肋骨的交点。

图片

下腹寸:一个手找肚脐(神阙),一个手找曲骨,用观想的按照比例来找穴道。把神阙穴---曲骨穴的距离,平均分成5份!每份为1寸,这1寸不同于“同身寸”

图片

侧腹部:

从神阙--天枢--侧腹部腋中线确定为6寸。(整个侧腹为6寸,一定是从腋下中线往下平齐肚脐来量侧腹的),用V字型手将侧腹分三等分(一等分为2寸),第一等分是天枢,第二等分是大横。第三等份腋下中线。

注意:

腋中线,胖人肚子大是要去掉那些掉下了的肉,从腋下中线往下平齐肚脐来量侧腹的。

图片

图片

2、主要穴位取穴:中    脘:(脐上4寸),下    脘:(脐上2寸),神    阙:(脐中),气    海:(脐下1.5寸),关    元:(脐下3寸),天    枢:(脐旁2寸),大    横:(脐旁4寸)滑肉门:(脐上1寸,旁开2寸),外    陵:(脐下1寸,旁开2寸),水    分:(脐上1寸),心    穴:在水分穴向左旁开5分       (脐上1寸,向左旁开5分)肝    穴:(右边 脐上5分,旁开1寸)脾    穴:(左边 脐上5分,旁开1寸)        肝穴、脾穴左右对称强肾穴:关元旁开3寸(脐下3寸,旁开3寸)天枢和大横,通常是采用皮下针,针尖方向向外,可以更好的调节肠胃,预防便溏、便秘;但如果是腹泻的话就需要直刺。

图片

四、20针的十全大补针灸顺序:

中脘→下脘→气海→关元→双天枢→双大横→双滑肉门→双外陵→双强肾穴→肝穴→脾穴→心穴→降胃气→降肺气→升肝气。

任脉线浅刺,如需增肥中、下脘可深刺。天枢、大横向外平刺,采用皮下针,针尖方向向外,可以更好的调节肠胃,预防便溏、便秘;但如果是腹泻的话就需要直刺。

降胃气那针也是皮下针(患左侧天枢)。

左升右降(患者右侧为左升,左侧为右降--以时钟位定):升朝向中脘,降朝向关元--如同太极圈。

凝问:为什么明明是“左升右降”,扎针怎么位置是:右边升,左边降。这里所谓的“左升右降”是一气周流图的定义,其实代表“肝升肺降”。

十二针的十全大补(适合青少年)

图片

图片

12针十全大补:中脘、下脘、气海、关元、双天枢、双大横、双滑肉门、双外陵,适用于小孩青少年或者对应区调理病时。

十全大补20针针灸示范图

图片

图片

十全大补20针,在完全无痛状态下,全方位的调理内脏功能,强心、 补肾、保肝、健脾胃。与此同时,降肺气、升肝气,使人体内气血循环通畅,最终达到人体阴阳五行的平衡,使整个脏腑功能得到巨大提升。此针法健康人可以用来日常保健,非健康人群更是应该以此为基础针法来调理各种病症。

五、针具选用、留针时间、疗程①针具选用0.16*25mm的毫针 扎针深浅以患者的感受为度,不能有疼痛,不能有“酸麻胀痛”的得气感。

②留针时间 1小时左右。③疗程安排:7-10次/疗程, 隔天一次。针灸的禁忌:1、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2、孕妇 3、针刺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、感染患者 4、空腹、饱腹不扎针,酒后不扎针,饭后半小时后可操作。5、天气寒冷时针刺过程中 ,要注意腹部的保暖。十全大补针的好处很多,但需要自己去验证,去体验,请不要错过如此好的针法。

十全大补其实扎起来不难,而且它不需要太多的辩证,只要是虚损病,脾胃虚弱、气血不足的人都可以用,大道至简。十全大补针,不需要太多的辩证,是腹针中最经典最基础的定式,而且安全无副作用,特别适合针灸小白来学习。从十全大补针开始,给家人扎扎。扎几次看到疗效了,你就会自己生起信心,就会被针灸的神奇慢慢吸引。

🌷🌷十全大补针的拆分:

1:引气归元:

由中脘、下脘、气海、关元四穴组成

图片

中脘、下脘属胃脘,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有着调理后天脾胃的作用。

气海为气之海,关元培肾固本;肾又主先天之原气。

 因此,脾胃是后天之本,肾脏是先天之气,四穴合用“以后天养先天”之意,故名“引气归元”。

“五土居中”的理念贯穿其中:

其一:中脘、下脘穴位的性质本身就有着调理脾胃的作用。

其二:也是最重要的,也是其它腹针没有涉及的。

中脘,下脘在肚脐的正上方,处在八卦位的离位(火),五行中,火生土。

五行中,土,代表脾胃。“虚则补其母”,脾土的虚弱,需要心火去补,所以从八卦和五行的这个层面,它们对调节脾胃又起了重要的作用。

中脘,下脘在肚脐的正上方,处在八卦位的离位(火);气海、关元在肚脐的正下方,处在八卦位的坎位(水)。

于是“引气归元”四针构成了八卦中的“水火既济”卦,易医学的“心肾相交,水火既济”,这个卦意,也就是最大的阴阳平衡。

注意:中脘、下脘浅刺有抑制食欲,深刺能促进饮食,开胃的效果,所以胖人或者糖尿病患者最好浅刺,对于体格瘦弱,胃口不好的,最好选择深刺。

图片

图片

2:肠胃双向调节

双天枢,双大横

图片

天枢是胃经的穴位,大横是脾经的穴位,都是调整脾胃、肠胃的穴位。两组穴位合起来有着对肠胃的双向调节作用。

皮下针向外平刺,有润肠通便,调理便秘的作用,对于便溏也是很好的效果。

如果四穴直刺,则有治疗腹泻的功效。

3:腹四关 通调气血

双滑肉门,双外陵

图片

双滑肉门,双外陵,它代表身体的四个轴心点。

滑肉门在腹针对应区代表胳膊,也能兼治躯干上段及上肢的疾患。

外陵在腹针对应区代表环跳 ,治疗下腹及下肢疾患。

四穴具有通调气血、疏理经气使之上疏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,能上下贯通,滑利关节;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,故称“腹四关”。

十全大补12针针灸实操图

图片

以上部分青少年的十二针的十全大补 。

图片

十二针的十全大补,它正好占据了八卦的八个方位,以神阙穴为“五土居中”的针法,又蕴藏着华夏文化的“河图”、“洛书”的奥秘。十全大补针是以神阙穴为五土居中,形成的八卦平衡体系,就因为“五土居中”的存在,十全大补在平衡阴阳,调节脏腑中起着很大的优势。

图片

八个方位,无论哪里出了问题,用小小的微针去搭建这个架构 ,让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贯通之时,它会在体内默默的扶阴补阳,借助“五土居中”,平衡阴阳,“阴阳自和者,必自愈“。这就是“天人合一”之相。

五土居中,阴阳平衡,个中奥秘,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,慢慢去悟。

4、调心、肝、脾:心穴、肝穴、脾穴。

a.心穴:在水分穴向左旁开5分

(脐上1寸,向左旁开5分)

心穴:心穴对于调理心脏系列的病起着关键的作用,“诸痛痒疮,皆属于心”,心穴,对于治疗瘙痒症有特效。

b.肝穴:(右边 脐上5分,旁开1寸)

肝穴:肝穴治疗肝区的疼痛,无论是外伤,还是肝病、肝癌引起的疼痛都能解决。如果是针对于对应区,在扎针上会有其他的一些讲究,而不仅仅是直刺。如果只是运用在十全大补里调理虚损病当中,只需要直刺。

c.脾穴:(左边 脐上5分,旁开1寸)肝穴、脾穴左右对称。

脾穴:肝穴、脾穴左右对称。脾穴同样也是暗藏着对应的关系。遇到类似的问题,可以和前面一样的灵活运用。

图片

图中粉色标注的三个穴位,它们就是对应心、肝、脾的位置。

5、加强补肾:

双强肾穴:关元旁开3寸(脐下3寸,旁开3寸)

图片

调节肾功能,对于老人的肾虚、腰膝酸软无力,男性的性功能减弱、女性的卵巢早衰都有很好的补益作用。

如果想加强补肾的效果,可以在强肾穴和关元穴中间加一针作为倒马针,起加强补肾的效果。

提醒:强肾穴,不能运用在十几岁的青少年身上。

倒马针法:系董氏奇穴中的一种特殊针法,系利用两针或三针并列之方式,加强疗效的一种特殊针法。奇穴与十四经穴均可利用此一针法,此一针法亦常与动气针法结合使用,疗效显著。倒马针法具体操作是;(一)先在某一穴位施针(如内关)。(二)然后取同经邻近穴位再刺一针(如间使或大陵),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倒马针。(三)在倒马针的基础下可用补泻法,也可用动气针法与之配合,加强疗效。

图片

图片

6、肝升肺降、脾升胃降降胃气,左升右降(三针皮下针)

降胃气 :

 左边的天枢的位置,皮下针,针尖向下。在人体的圆运动中,肝升肺降、脾升胃降,促进人体的整个气机能够更好运转起来,形成一气周流。

左升右降:

左升(右侧的大横位置皮下针,针尖对着中腕),右降(左侧的大横位置皮下针,针尖对着关元)

凝问:为什么明明是“左升右降”,扎针怎么位置是:右边升,左边降。这里所谓的“左升右降”是一气周流图的定义,其实代表“肝升肺降”。

一气周流图能直白的告诉了大家“左升右降”的含义。

十二经穴周流歌

中府为初注少商,少商别络注商阳,

商阳复向迎香走,香接头维至库房,

维下降兮趋厉兑,兑传隐白至胸乡,

隐白上升达大包,大包仍续极泉场,

泉贯少冲心部井,少泽相连即小肠,

泽会听宫睛明分,睛明下造至阴强,

至阴斜出涌泉底,泉穴还归腧腑脏,

腧腑天池横络截,池出中冲心主张,

中冲并与关冲合,关冲宛转丝竹傍,

丝竹更贯胴窌穴,瞳窌下入窍阴方,

窍阴横亘大敦井,敦上期门肝脉当,

期门厉遍还中府,经络周流仔细详。

人体一气周流主穴中府→少商→商阳→迎香→头维→库房→厉兑→隐白→大包→极泉→少冲→少泽→听宫→睛明→至阴→涌泉→腧腑→天池→中冲→关冲→丝竹空→水沟→瞳子髎→足窍阴→大敦→期门→中府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看完如果认为文章对你有帮助,请点赞鼓励一下!脐针疗法一、健脾三针震离坤(女)巽离坤(男)主治:肥胖,湿气重,舌体胖大。二、补肾三针坤兑坎(男,阴囊潮湿,包皮肿胀)坤乾坎(女,带下病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